作者/路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余永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内容提要:把握撬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杠杆,需要认清现行方式的本质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悖论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能力缺口,并与外资依赖互为因果,阻碍了产业升级,使粗放发展方式顽固地延续甚至恶化,也使中国经济越来越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左右。在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关头,如果不能在技术能力、组织能力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深刻的发展,外资依赖与能力缺口就有可能使中国经济发展遭受重大挫折。因此,能力成长才是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变量。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双顺差” 外资依赖 能力缺口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任务是转变发展方式。是什么关键因素长期制约了中国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资源和资本投入,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的结构性转变?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现代经济增长是技术、企业、产业结构以及支撑制度共同发展和演进的结果,而使这个过程保持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高的关键变量,是以知识、组织和制度为构成要素的能力发展。因此,能力发展也应该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为了探究能力发展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本文以中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悖论为切入点。在以美元本位为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下,中国近20年来同时保持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顺差。这个收支结构表明,中国在以贸易顺差的形式大量输出资本的同时,又大量引进外资,而两个方向投资的收益差异使这个格局无异于“穷人以高价从富人手中借来钱,然后又将钱廉价地借回给富人”。①那么,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而言,这样一个反常的、经济上不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除宏观经济政策层面的原因外,其微观基础是什么?
我们把“双顺差”结构与技术进步、企业成长和产业结构演进等决定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变量联系起来考察,得出以下判断。“双顺差”悖论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能力缺口,这个缺口的形成是忽略自主创新和过度依赖外资的结果。中国经济在过去的10年间保持了高速增长,但这个成就却以出口导向和外资依赖为鲜明特征;在繁荣下被掩盖的问题是,中国的技术和组织能力在总体上并没有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足够的成长。简言之,能力缺口与外资依赖的耦合阻碍了产业升级,使粗放发展方式顽固地延续甚至恶化,也使中国经济越来越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左右。
本文把宏观和微观视角结合起来,以四个互相联系的命题发展出一个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现存问题与转变途径的概念框架。这些命题所共同证明的是:在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关头,如果中国不能在技术能力、组织能力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深刻的发展,外资依赖与能力缺口的耦合这一结构性问题就有可能使中国经济发展遭受重大挫折。因此,能力成长才是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变量。本文的分析揭示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对于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作用。
一、中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悖论
命题一:中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刚性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存在着资源错配的结构性问题,其核心是中国的储蓄(即本国资源)没有被充分地用于本国的再生产过程,其中相当一部分实际上为发达国家所廉价利用。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中国持续了近20年的“双顺差”格局是一个很反常的现象。从国际收支平衡的经济学基本原理来讲,贸易顺差意味着中国是资本输出国,即中国的储蓄率足以支持相当高的国内投资率,而无需以境外资本直接投资(FDI)的大规模流人为补充。但在事实上,中国在保持贸易顺差的同时又大量引进外资,导致了资本项目的顺差。“双顺差”使中国积累起巨额的外汇储备,中国外汇储备从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后,到2011年底已达3.181万亿美元,占全球总的外汇储备的四分之一。但中国巨大的外汇储备缺乏有效的投资出路,主要用于购买诸如美国国债之类的债权资产。中国事实上是以高代价引进外资,同时又把积累起来的外汇储备用于购买低收益的国外债权资产。
(一)“双顺差”是一种反常的国际收支结构
“双顺差”是建立在国民收入恒等式和国际收支平衡表基础上的概念。从国民收入恒等式的两个表达式可以推出储蓄—投资和贸易顺差之间的关系。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引入则可进一步推出储蓄—投资和经常项目顺差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收益项目为逆差,发达国家的投资收益项目为顺差。但此时,储蓄和投资的概念需要重新加以定义。在分析中国储蓄与投资同国际收支平衡关系问题时,对国内总产值和国民总产值、国内储蓄和国民储蓄加以区分十分重要。上述两对概念中的关键差别在于:“国内”只看地域不看归属;而“国民”只看归属不看地域。因而,国内总产值(GDP)=国民总产值(GNP)-投资收益差额(IN)。C代表国内消费,国民储蓄S可以定义为:S=GNP-C=GDP+IN-C。
将C+I+X-M代入GDP,可建立起国民储蓄S、国内投资I、经常项目差额CA、出口X、进口M和投资收益差额IN之间的恒等关系:S-I≡CA≡X-M+IN。该式表明:国民储蓄与国内投资的差额等于经常项目差额。②
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最重要特点是资本项目差额KA和经常项目差额CA的长期“双顺差”:KA>0;CA>0。这种国际收支结构存在四大问题,可以分别称为“登布什问题”、“威廉姆森问题”、“克鲁格曼问题”和“罗格夫问题”。
首先,资源错配(登布什问题③)。中国作为一个人均收入列世界第100位之后的贫困国家,长期保持大量贸易顺差,以购买美国国库券的形式,向人均收入十倍于中国的世界最富国家美国大量输出资本,而不是把资源用于国内投资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或用于消费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改善人力资本。
其次,外资未得到充分利用(威廉姆森问题④)。如果外资得到充分利用,对应于每一笔资本项目下的流入都应该在经常项目下有一笔相应流出(通过引资得到的外汇将被用于购买外国资本品、技术和管理等),即产生相应的经常项目逆差。即便股权出售者暂时不使用所引入的资金,这笔资金也应该由其他国内资金需求者(企业或居民)来使用。但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FDI引入国之一,所出售的股权(等于FDI流入)直接或间接地被转化为对美国的美元债权,并未转化为经常项目逆差,说明引进的资金没有被充分用来购买外国的技术、产品和服务。高成本(出让股权)借来的钱,又被廉价地借了出去,只能取得很低的回报甚至无回报。
第三,资本损失(克鲁格曼问题⑤)。中国已经积累了超过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资产,其价值正面临美元下跌的威胁。由于自1981年以来的持续经常项目逆差,2008年美国净外债已达到3.5万亿美元。⑥由于NIIP/GDP⑦的持续恶化,自2002年以来,美元相对其他货币贬值的趋势,长期将难以避免。中国的外汇储备绝大部分是美元资产,蒙受克鲁格曼所说的以美元指数计算的资本损失在所难免。⑧此外,美国财政状况的恶化和国债占GDP比重的上升,必然加剧外国投资者对投资风险的担心,导致美国国库券满期收益率的提高和国库券价格现值的下降。作为持续持有比例极高的美国国库券的外国投资者,中国将会遭受进一步的资本损失。
第四,外汇储备实际购买力下跌(罗格夫问题⑨)。在外债持续增加的同时,美国的财政状况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急剧恶化。增发国债致使美国国债占GDP的比重于2015年将超过100%。按照目前的趋势,到2020年利息率支付将占到美国联邦政府收入的30%。罗格夫指出,如果美国的债务发展到一定程度,用通货膨胀的方法摆脱掉债务负担的诱惑可能变得无法抵抗。美联储的所谓第二次货币量化宽松政策(QE2)就是最明目张胆的财政赤字货币化行为。美国国债的一半以上是外国投资者特别是中国购买的。中国的外汇储备把剩余储蓄以外汇储备的形式“暂时寄存”在国外,其实际购买力的保值具有高风险。从1929年至2009年,美元的购买力已经下降了94%。5-10年后,当中国需要大量动用外汇储备时(如因人口老龄化而提高消费),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到底还能换回多少实际资源?
即使外汇储备的名义价值和实际购买力不贬值,“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仍然会导致中国的净投资收益过低,造成中国的福利损失(登布什问题和威廉姆森问题)。根据2008年世界银行的调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回报率为22%;据同年美国谘商会(Conference Board)的调查,美国在华企业平均回报率为33%。⑩而中国用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的回报率,估计不会超过1%-3%。
(二)对“双顺差”经济含义的数量分析
其含义是,对应于登布什问题,中国国民储蓄大于国内投资,又是经常项目顺差国;因而尽管中国是世界上FDI最大引入国之一,中国仍应为资本净输出国,其输出量等于经常项目顺差CA。(12)为简化分析,这里假定由于海外投资遇阻,经常项目顺差全部转化为外汇储备。对应于威廉姆森问题,这意味着,FDI流入并未转化为相应的经常项目逆差,而是直接或间接地全部转化为外汇储备(见下文)。外汇储备的增量等于资本项目顺差(FDI)与经常项目顺差之和。
综合以上讨论的结果,“双顺差”和外汇储备变动的整体关系可以表示为:
中国的引资政策受到全世界的关注,被认为是巨大的成功。一般而言,引资政策的目的主要有两个:其一,利用外国资源(储蓄)以弥补本国资源(储蓄)的不足;其二,通过引入外资,特别是FDI,引进先进技术。然而,中国的“双顺差”格局却使我们不得不反思中国的引资政策,特别是其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特定条件下,“双顺差”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是,1990年代初以来的近20年中,始终存在“双顺差”,且愈演愈烈,则是非常不合理的。在“双顺差”格局下,人均收入在世界排名100位之后的穷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之一。花费极高成本引入的FDI,被转化为对收益率极低的美国政府债券的投资。由“双顺差”累积所产生的巨额外汇储备尽管反映了中国国力的增强,但也代表了中国投资机会和技术能力的丧失以及中国的福利损失。
为什么中国大量引进FDI成为资本项目顺差国,却未能利用外国资源,反而成为国内资源的净输出国(经常项目顺差国)?为什么以引进先进技术为目的的FDI政策未达到初衷?除已经反复讨论过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金融市场等原因外,这种悖论的微观基础到底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关重要。
人大经济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