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本矛盾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性质,占主导地位的阶级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运动是判断某一社会形态阶段性发展的依据;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都会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必须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道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发展目的决定了需要和生产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如果这一矛盾难以解决,进而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利进行时,就可能激化基本矛盾,就会存在只讲社会主义不讲初级阶段,只讲市场经济不讲社会主义这两种可能。这两种道路的存在都会改变我们的社会性质,化解需要和生产之间矛盾就成为化解其他矛盾的着力点。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发展不充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解决发展不充分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来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具体说来,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解决无效和低端供给引致的产能过剩问题,同时根据需求结构的变化进行关键部件和生产方式创新。
[关键词] 新时代 主要矛盾 发展不充分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P9)与此同时,习近平同志也强调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1](P2)“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P10)对发展阶段进行战略定位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发展方向、选择正确路径的前提,也是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重要基础。因此,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关系到全局的重大历史性判断,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制定新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如何把握十九大报告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要论断?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战略定位的“变”与“不变”?在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不平衡的发展”和“不充分的发展”究竟哪一个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呢?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首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同志指出,要遵循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正确方向,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学习和理解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习近平同志关于学习十九大的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一、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和历史方位论
马克思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这是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两大贡献。这两大贡献都是建立在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的基础上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尤其是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主要矛盾分析法,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我们可以将基本矛盾分析法和主要矛盾分析法结合起来,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因出发,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在对商品内在矛盾的分析中,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在追求剩余价值过程中的矛盾运动,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的最大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2](P22)黑格尔的辩证法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的过程,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就在于过程内部的矛盾。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为自身具有矛盾,它才会运动,才具有动力和活动”。[3](P66)在黑格尔看来,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本身的发展过程。“思维的任务现在就是要透过一切迷乱现象探索这一过程的逐步发展的阶段,并且透过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这一过程的内在规律性。”[2](P26-7)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公开承认他是黑格尔的学生,指出黑格尔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与此同时,马克思也提到了他与黑格尔辩证法之间的区别。黑格尔认为观念是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黑格尔这种唯心主义的叙述方法容易“造成一种假象,似乎探讨的只是一些概念的规定和这些概念的辩证法。”[4](P97)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5](P24)
那么,马克思如何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倒过来”呢?正是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基础”这一客观事实出发,马克思将其改造为唯物辩证法。“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生活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6](P31)这样,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扬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建立了科学的唯物辩证法,并将其运用于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运动过程,得出了著名的“唯物史观”:“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变革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7](P8-9)
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马克思将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将其运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其基本矛盾的运动下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恩格斯对这一基本矛盾作了经典的概括:“社会产品被个别资本家所占有。这就是产生现代社会借以运动并在大工业中表现得特别明显的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2](P709)也就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经典作家的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阐明了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对矛盾运动不仅规定着社会性质和基本结构,而且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8](P282)
2、中国共产党人的主要矛盾分析法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主要矛盾分析法。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的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的创造性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就是对立统一规律。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每一种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9](P308-9) “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9](P310-1)对于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的矛盾,其中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且规定着事物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是基本的矛盾,“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及为此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非到过程完结之日,是不会消灭的。”[9](P314) [ 这里需要指出的,毛泽东这里用的“根本矛盾”指的就是“基本矛盾”。]基本矛盾是我们从根本性质上区分不同事物的重要依据。基本矛盾解决了,事物整个过程也就终结了,事物根本性质也就随之发生根本变化。在同一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在复杂事物的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质和过程的本质虽然没有变化,但是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9](P314)因此,主要矛盾只存在于基本矛盾发展的一定阶段,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矛盾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主要矛盾是我们区分不同阶段的重要依据。
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平衡只是暂时的和相对的,基本的运动过程是不平衡。在矛盾的两方中,必有一方是主要的,另一方是次要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9](P322)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随着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的力量的增减程度而互相转化着,这样,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当新的方面对于旧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的时候,旧事物的性质就变化为新事物的性质。” [9](P323)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规定着社会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产生、发展、变化要受基本矛盾的规定和影响,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和性质。社会基本矛盾只有通过各个阶段的主要矛盾的解决才能逐步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解决程度,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讲,就是不断认识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矛盾分析法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武器和工作方法。“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直面矛盾,并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8](P280)
3、判断社会发展历史方位的依据
历史方位就是客观事物在历史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判断一个社会的性质或该社会发展的具体历史阶段,是马克思主义者揭示社会运动规律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条件。无论是在革命还是建设时期,确定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始终是无产阶级政党判断社会发展方向,选择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在经典作家的文本论述中,对于判断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不仅提供了区分的标准,而且还根据不同的时代尺度进行了区分。从区分的标准来看,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5](P204)“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10](P44)在批评用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区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这种理论时,马克思指出,应该把生产方式的性质看作和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交易方式的基础,而不是相反。[10](P133-4)也就是说,应该基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这对基本矛盾的不同来区分不同的社会形态。从不同时代的尺度来看,马克思从三个尺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行了区分。例如,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态对社会形态的大历史时代区分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三大形态;[4](P104)再如,马克思从生产方式的特殊性质出发,区分了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演进:“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7](P9)又如,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地租起源的时候,分析了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为了满足土地所有者的利益需要所引致的地租形式的变化,如劳动地租、产品地租和货币地租,这样,封建社会就明显地分区为三个阶段。[11](P889-904)
马克思之后,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演进或发展的阶段,各国马克思主义者根据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的某个或某几个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做了不同的区分。最经典就是列宁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区分为自由竞争、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等三个阶段;法共中央经济部将资本主义发展区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原始阶段、古典阶段和垄断阶段;[12](P22-3)法国调节学派根据积累体系将其区分为外延型积累体系、没有群众消费的内涵型积累体系(泰罗制)、伴有群众消费的内涵型积累体系(福特制)、大规模个性化消费的积累体系(后福特制)等四个阶段;[13](P78-9)美国的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以美国资本主义为例,将其区分为进步时代的调节主义制度结构、“一战”后的自由主义制度结构、“二战”后调节主义制度结构、当前的新自由主义制度结构;[14]日本宇野学派将资本主义划分为四个基本阶段,即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帝国主义和消费主义。[15](P144)除了这些代表性的区分以外,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从自己的研究角度出发分别提出许多不同的划分标准,国内学者已经有比较多的研究,此处不再详述。
经典作家及上述马克思主义学者,在确定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时所进行的分析表明,在确定社会形态的演变时都能达成一致的共识,例如,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都认同基本矛盾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准,所不同的是在确定同一社会形态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时难以达成一致的意见。我们认为,可以将经典作家的基本矛盾分析法和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主要矛盾分析法综合起来,发展出一个逻辑较为一致的确认社会发展历史方位的理论。
马克思对于人类社会的分析是以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现实的人的存在就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为了生存,人就必须满足食衣住行等等的需要,所以人必须生产满足需要的资料;“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6](P32)物质生活的生产与新的需要的产生之后,人也开始生产出其他人,人与人之间就有了社会关系。从历史的最初时期起,生产、需要、繁殖等人类社会活动就是同时存在着;生活的生产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许多个人的合作关系。社会活动的三个方面与这种共同活动表明人们之间是有物质联系的,这种物质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生产与历史形成的需要的发展产生新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便不断采取不同的社会形式,这就表现为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
满足需要的生产活动,随着分工的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与控制自然资源以及人与这种资源结合的社会组织即生产关系之间产生了分离,其结果就是社会关系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需要“普遍化”为社会共同的需要,被统治阶级的需要只能在实现统治阶级的需要的前提下才是有意义的。统治阶级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就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具有不同的根本性质,基本矛盾不同就是一种社会形态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依据。
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都是相对稳定的,它规定着该社会的基本经济结构,在解决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的过程中推动着该社会的发展过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需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范围上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呈现出一种不断上升的趋势。这种变化的需要与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的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就产生了:如果社会生产的技术、组织无法适应社会需要的变革,统治阶级的需要难以实现,这种矛盾就会在矛盾系统中居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成为决定社会发展方向的根本原因。解决这一矛盾运动,必须在技术、组织方面发生变革,在满足统治阶级需要的过程中来解决变化了的社会需要,导致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发生变革,形成新的社会活动方式,这样就会使同一社会形态区别为不同的阶段。如果这种矛盾解决不了,那么就会激化甚至改变基本矛盾运动,社会性质就会发生转变,社会形态就会发生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