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究中国货币史,可以发现其形态变迁与制度发展均离不开特定的历史变化。以白银而言,要把握白银在中国货币化的关键进展,需要从更大的视野重新审视中国历史。换言之,理解货币必须在货币之外,其前提是重新厘清中国历史的关键脉络。 对于传统中原王朝而言,为维护王朝统治,必须应对内外两方面的挑战。外部挑战在传统叙事中往往被忽略,但事实上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中并非短暂过客,千百年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随时虎视眈眈,长城内外枕戈待旦之卒动辄以百万计。和平要么是赢来的,要么是暂时的,无论哪种,都对中原王朝的资源汲取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要紧的,以庞大物资支持的军队,天然地更容易效忠带领他们的将军,而不是远在天边的朝廷,在军队忠诚度与军队战斗力之间,皇帝们往往陷入两难。这构成了棘手的内部挑战。 权力醉人,可如何保护权力?帝国内部的权力纷争背后,也隐含着制度变迁的动力。西周选择的是相信血缘宗族力量,封土建国以统领万方,却最终以兼并战争与秦汉大统一为结束。从秦汉直到唐,朝廷一直在试验各种方式,以对抗幽灵不散的地方豪族与割据军阀的潜在反叛势力,试图将军事权力牢牢掌握在手中。其可悲的失败在安史之乱中达到高潮。相应地,军制也在征兵制(如府兵制)与募兵制之间摇摆,征兵制方式简单、效力惊人,但要么依赖于草原民族的血勇氏族精神,要么难以持久;而募兵制不仅耗用浩大,维持军队忠诚亦不易。 内外冲击之下,王朝的资源汲取能力也在不断经受考验。王朝兴起之初,无主土地众多,各类均田制度可以顺利实施,以实物税为主的各类财税措施也容易落实;时间一久,土地兼并与大户蒙荫之下,朝廷财力即难得保障,各类货币化税收改革方案不得不出台,杨炎、王安石、张居正、雍正之各类改革时隔千年而前后相继,其本质都是为支撑王朝政府对财税收入的欲求。 货币的变迁背后对应着是帝国的进退。历史细密经纬之中,白银始终是一根连绵不绝又隐匿无比的线。而如果要重新认知中国货币史,那么必须结合经济史、政治史、财政史、军事史等研究,纳入上述历代王朝内外窘境中来考察。 进入近代,在白银全球流入流出的牵引冲刷之下,中国经济乃至国事都受到诸多影响,从明朝灭亡到鸦片战争,以及随后多次政治战乱与经济危机。讽刺的是,当民国艰难告别白银、进入纸币时代后,却紧接着进入恶性通货膨胀之中,几乎重复了多年前南宋纸币故事,中国货币千年跃进也近乎一笔抹杀。 昔日的天朝上国,随着白银化进程,也经历了帝国辉煌的褪色,不仅从世界GDP第一跌落至落后于西方,甚至也落后于亚洲近邻日本。早在白银货币化的明末清初,不少启蒙思想家就力陈用白银的弊端,视之为大害,黄宗羲说 “故至今日而赋税市易,银乃单行,以为天下之大害”,王夫之也表示“饥不可食,寒不可衣,而走死天下者,唯银也”。白银导致华夏易主,帝国落伍,这一说法不仅限于明,清末康有为等也坚持“夫以五千年文明之古国,四万万之众民,而所以致亡之理由,不过是银落金涨之故,岂不大可骇笑哉!”,这种思路也更演绎至今,被涵盖在反思中国落伍的大辩论中。 用银与落后,是无意巧合还是因果关系,白银是否是中国落后的根源?梳理数百年白银历史,我们看到白银的命运伴随着一个古老帝国的挣扎与纠结,白银嬗变背后,不仅是王朝更迭,更是文明兴衰。借助白银之眼,我们可以一窥中国现代化之路。 (作者微信公号《徐瑾经济人》,本文内容部分取材于作者新著《白银帝国》)
|